随着互联网渗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已然成为社会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网络安全和泄密事件,也无不投射着网络的阴影。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把网络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为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是在那一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网络安全是一个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既有宽度、又有广度的概念。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新形势和新挑战,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深刻阐释了树立正确网络安全观的意义,为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安全观,就有什么样的网络安全行动计划。实现网络安全,离不开理念上的引领。
1.网络安全离不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野。2014年,是网信事业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2月,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作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的重要论断。两个月后,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总书记又正式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并将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纳入其中,成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渗透性极强,使得各领域的安全问题,都与网络安全密切相关。彼此间的深度融合甚至相互激化,使得安全问题愈加复杂多变。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认识网络安全,把网络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去捍卫,不仅体现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时代诉求,更体现了党中央在大安全时代的明确思路。
2.网络安全离不开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并不是“就网络谈安全”的狭义观念,而是将网络安全置于信息化发展大潮中,与信息化合为一对矛盾统一体,视作“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两者相辅相成,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不可分割。
从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安全问题便随之产生。正如总书记所言,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也可以被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之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任何牺牲安全的发展也都难以持续。特别在新技术、新应用的推广过程中,要探索推进安全评估管理实践,开展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同步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3.网络安全离不开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网络安全绝不是网络硬件和软件的运行安全,也不仅限于网络信息的存储及传输安全,而是与网络空间各要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种安全状态。由此观之,网络安全是整体的、动态的。
网络安全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相互割裂的部分,它们彼此相连,任何一块“短板”的长度,都会影响整体效能的提升。网络安全是变动不居的,而不是静止孤立的,这种始终不确定的状态,要求我们顺势而为,全面应对。这从另一侧面也说明网络安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网络安全的相对条件性,又决定了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和时代物质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持续的网络安全。同时,网络的渗透性和扩散性,也使得安全绝不是某一部门、某一行业所能应对的,必须树立大安全理念,发动不同群体共同参与,筑牢安全防线。
4.网络安全离不开合作共赢的行为取向。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已成为全球公害,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唯一可靠的做法就是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只有加强开放合作,才能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实现网络空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合作共赢的网络安全观,是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网络安全领域的体现,为世界各国处理网络安全问题提供了“中国视角”。网络空间全球性的特质,决定了世界各国需要共同商定规则,无论是网络安全事件的监测、预防、定位、溯源、处置,还是信息共享、情况通报、舆情研判等长效机制的建立,都需各国的网络安全产业链共同参与,才能准确把握网络安全的规律动向,实现和平与共赢。
5.网络安全离不开以人为本的原则导向。与以往“见物不见人”的网络安全观相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呈现出鲜明的人本色彩和明确的价值取向。他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网络安全工作全过程,提出了“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重要论断,不仅明确了网络安全的目的和归宿,还指出其力量之源,为网络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网络安全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在网络安全领域的新形式、新表现。对此,必须把更好地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网络信息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不断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要依法严厉打击网络攻击、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提高广大网民网络安全意识与防护技能。